作為太陽系的上級天體系統,銀河系的歷史一直以來都是天文學家們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只不過由于觀測技術的限制而很難有什么成果。
最近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德國天文學家在用巡天衛星分析了銀河系內的25萬顆老年恒星后,逐漸對銀河系整個的形成和發展脈絡有了一些清晰的了解,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銀河系很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形成的星系之一。
具體而言,銀河系的原始恒星盤大約在130億年前就誕生了,而宇宙的年齡也才138.2億年,所以銀河系的歷史可謂是非常悠久了,不過剛誕生的銀河系的銀盤非常厚,今天太陽所在的獵戶座旋臂厚度的3000光年,但在最開始的時候厚度大約為6000光年,天文學家推測正是后來長達幾十億上百億年的恒星產出,最終削弱了銀盤的厚度。
有點超出天文學家預料的是,我們的銀河系還是一個經常與其他星系發生碰撞的星系,而且這種碰撞最早發生在110億年前,在當時那個星系數量并不多的初始宇宙中,銀河系竟然能與其他星系發生碰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不過如果沒有110億年前的碰撞的話,銀河系也許就不會有今天這么多恒星了,因為早期誕生的星系里面的恒星都是第一代恒星,壽命本來就很短而且質量都很大,很耗費星系內的星云物質。
而銀河系從110億年前那次撞擊事件中,獲得了大量來自其他星系的星云物質,這些星云物質和銀河系本土物質的混合以及引力作用,直接讓銀河系進入了長達數十億年的大規模造星時期,大量恒星都是在那個階段產出的。
不過我們的太陽并不在這一批產出的恒星之中,因為我們的太陽屬于含有重元素的第二代恒星,而最開始的銀河系本土恒星和后來碰撞融合產生的恒星,都屬于不含重元素,純粹由輕元素構成的第一代恒星,等這些恒星壽終正寢后,才輪得到我們的太陽登場。
具體而言,第一代大質量恒星晚年超新星爆發后,會把自身從恒星再變成星云狀態,但這次的星云里摻和了很多第一代恒星核心區域生成的重元素,這樣一來從這片星云中產生的就是包含重元素的第二代恒星了,也就是我們的太陽。
很多人不太明白重元素是什么,通俗來說就是巖石和金屬以及碳,它們是構成地球這種巖石金屬行星的元素,也是構成人類這種碳基生命的元素,所以說重元素就是生命之母,而今天太陽系內的一切包括我們自己,在50億年前都還是星云的一部分。
除了110億年前那場撞擊外,天文學家通過測定仙女座星系的光譜數據,發現了仙女座正在靠近銀河系,兩者將會在37.5億年后從側面發生碰撞,屆時這兩個本星系群內質量最大的星系將開始長達數億年的引力整合,直到數千億顆恒星重新穩定下來,形成一個新的橢圓星系,銀河仙女系為止。
如果暗物質真的像目前估計的那樣比宇宙中的普通物質多好幾倍的話,仙女座星系外側的暗物質和銀河系外側的暗物質現在可能已經開始了引力上的交鋒,因為這兩個直徑都在15萬光年以上的星系,彼此之間的距離不過254萬光年,放在宇宙尺度上可以說是相當接近了。
總而言是不論是110億年前的撞擊,還是37.5億年后的撞擊,都只是銀河系漫長歷史中的小插曲,包括人類文明的誕生與消亡也是銀河系的小插曲。